首页 师资培训 论文选登 如何发现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如何发现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如何发现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邵武市实验小学   李良柏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就涉及到了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动态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是当前课改向教师们提出的又一个崭新的课题。下面以教例解读的形式,就几种常见的课堂生成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让亮点为课堂增值

教例一:《草船借箭》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小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生: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说,周瑜说”呢,我觉得应加上说话人的动作、神态更好。

师:(一愣)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提得真好。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略作思考)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上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好吗?

(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以下学生的发言:

生:我给第一句话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

生:我给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很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生:我认为加“胸有成竹”更好。

……

解读:学生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知识或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亮点,课堂上出现亮点后,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对该生进行一番鼓励,然后仍旧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对生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该例中,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抓住这个亮点,并放大,设计了给课文提示语加进人物神态、动作的练习。这一随机应变之举,不仅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话的朗读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欣赏故事情节的发展。),还使课堂增加了“附加值”——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为作文中恰当用好提示语作了很好的指导。我们要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

让错误转化为探究情境

教例二:《向往奥运》

师:谁愿读读这个句子。

生:我亲身体会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生:老师,他将“体味”读成了“体会”。

师:你听得真仔细。这里能用“体会”代替“体味”吗?

生:我认为能,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

师:你说得不错,但你自己也认为是差不多,说明这两个词还是有一点差别的,是这样吗?

生:体味有品尝的意思在内,作者亲身品尝了奥运会的各种味道,所以用了体味。

生:作者经历了很多次奥运会,他亲身体会了各种情感,所以用了体味。

师:你们说得很好,“体味”是仔细、深入地体会。在这里,味有不同,中国人在申办奥运的历程中品尝了各种滋味,能说说吗?

生:品尝了甜味。北京申奥成功的甜蜜。

生:品尝了苦味。1993年,北京申奥失败时的苦涩。

师:北京申奥的历史就是一段中国人品尝各种滋味的奋斗史。所以作者才会深情地说:“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解读:珍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融入课堂中来,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在师生不断的“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被发现,新的资源不断地生成、。本例中对学生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并未一改了事,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动态生成资源,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彩,在品味中让学生懂得了作者的情感。品味词语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体味情感的过程,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更真切地理解北京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所在。

 

让质疑开辟学习的新途径

教例三:《少年闰土》

一次,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在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一学生突发提问“跳鱼有几只脚?” 这个问题可谓“刁钻古怪”,即使特级教师备课再精细,课前预设再周密,(当然我认为真正要弄清跳鱼有几只脚?教师可能会“筋疲力尽”甚至“劳而无功”,这种精力耗费现象不必要)也无法解答。可钱老师却是一个十分睿智的特级教师,他敏锐地甄别此“反常思考”,给以赏识、引导、提升、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他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有一个人知道?(闰土)他怎么会知道的?”钱老师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风平浪静”的课堂不时掀起学生层层思维的狂澜,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农村生活经验大胆猜想闰土的生活,见识等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

解读:对学生这种“反常思考”的质疑,有的教师会怒斥学生。一般的教师为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可能这样说:“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备课时老师也没考虑到,下课后我们一起查查资料再解决好吗?”这应该说是一种课堂上教师很“圆滑”的教学机智。但钱老师却能睿智地把它当作一种良性的课堂生成资源加以利用。我们每个教师如果都能象钱老师那样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发现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那么,这一个个充满灵性的“闪光点”一定会爆发出更璀璨的智慧光芒,课堂生活也会呈现出更灵动鲜活的美感

让“反调”唱出智慧来

教例四:《美丽的南沙群岛》

“碧波浩淼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学生一遍比一遍投入的朗读。突然,一个学生举手发表意见。

生:“老师,我不喜欢课文把浪花比作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

师:(愣住了)“哦?那你的意见呢?”

生:“我觉得大海就像妈妈,而浪花是大海妈妈的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正手拉着手在奔跑呢。”

师:“说得太好了!你让我们觉得大海更亲切了,浪花更可爱了。大家能说说自己心中的浪花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浪花:

“浪花就像盛开的鲜花,而且是永不凋谢的鲜花。”

“浪花是大海的朋友,有了浪花,大海就不寂寞了。”

“大海中像在开运动会,浪花们你追我赶,正在赛跑呢。”……

解读: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端上桌子的都是好菜”,习惯于分析作品中的成功之处,缺乏批判的眼光。我们呼唤师生民主、平等,而往往忽略了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平等。教师“跪”着教书,学生便习惯了“跪”着学习。本例中面对这个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 “异样的声音”,及时予以肯定,在学生中树立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榜样,为利用这一生成资源铺平了道路。学生那充满智慧的感悟!难道这不比教材上的语言更有灵性吗?让人感受到这是一堂涌着生命活力的语文课。

 

让“危机”转化为良机

教例五:口语训练课《打电话》

上课没多久,有个同学吐了一地。老师赶紧走下讲台,给呕吐的学生捶背。这时,两个同学马上拿了收垃圾的小杈子去弄土,靠窗子的同学把窗户打开了,同桌搀扶着这个同学走向医务室。这一切好象有谁无声的指挥,发生的快,处理的默契。当外出收土的小男孩把呕吐物盖好时,老师走上讲台,说:“同学们,王宁生病了,谁能给他的家长打个电话?应该怎样说合理?”于是,学生们纷纷出点子,好朋友说出了王宁的电话号码,讨论得出:用平静的语气不会使家长担心......于是老师拿出手机让学生拨通了王宁家的电话,但没想到电话没人接,于是学生又想了很多办法,终于打通了王宁爸爸的电话,用简短、明了的语言说清了原委。教师又从这件突发事件引申到火警、匪警、急救电话等一系列内容。课堂总结时,教师表扬了全体同学们在课堂上遇事镇静有序的表现,然后又让学生学着他的样子来夸夸某个同学,这个画蛇添足的结尾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解读:突发事件是课堂危机的一种,如:小鸟突然做客教室,风雨把窗户掀翻,突然有人生病...... 在这个偶发事件中,教师始终抓住了这个情景,利用这个情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开掘教学资源,实现着书本世界与真实生活的沟通,构建了生活化的课堂,巧妙地将危机化为教学良机。

综上所述,课堂资源无处不在。面对课堂中那极负变化,充满生命气息的生成资源,我们应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课堂生成资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从而使课堂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登录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