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师资培训 论文选登 《锐意创新,寓教于乐》

《锐意创新,寓教于乐》

锐意创新 寓教于乐——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各位晋总的领导,各华校校长主任,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大家好!

非常感谢刚才陈校长和几位督导的精彩点评。我也就刚才的十三节公开课分析总结一下(总结课程特点):

1、小学低年级组的课程:主要特点是课堂活动丰富,学生参与程度高,说汉语写汉字的热情高,课堂游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常规流程游戏化,寓教于乐。

2、小学高年级组的课程:主要特点是灵活运用多媒体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用大量鲜活的图片、视频、动画来丰富课堂,创设各种形式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可以把第二语言当做是第一语言来感知和在一定情境下运用。

3、中学的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相结合,而不仅仅把华语课看成是鹦鹉学舌的枯燥课程。华语是学生联系世界、表达思想、寻根溯源的一个桥梁和手段。中学的课程强调听讲说练,强调对自我思想的表达,强调在情感的共鸣。

 

蔡让治老师的课:情境听说教学

    结合蔡亚薰教授“全语言教学”的概念,加上老师们对活动教学的理解,蔡老师为我们精心打造了这么一堂情境听说课。

课堂教学是一门“活”的艺术,我们的教授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情感有意识,所谓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一种习得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一味传授灌输的过程。这次的公开课,最大的亮点的就是“活”,强调学生的活动,强调教学手法的灵活多变,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

这就是所谓的“活动教学”,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们华语说的不好,可是读写的水平却不错,这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没有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他们的教材里缺少生活的必备场景。所以,我们的活动任务是多方面的,有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和解决,如蔡让治老师的情境听说课,以全班出国游学的故事为情境,安排了“办理手续、登机、入境”三个场景,教会学生如何乘机,如何办理出国手续;有实验探究性质的,如小四陈丽静老师在教授《风从哪里来》的时候,先请学生亲自动手用蜡烛做风形成的实验,再带着理解学习课文;有交流性质的,如在小四的施玉堂老师在教授写信和写信封的课文时,借助学校与外校的联谊关系,让孩子们与中国学生进行书信交流并彼此投递信件等等。任务尽可能是真实的。如果是创设的模拟情境、游戏情境,也要尽可能逼真。所谓“交际仿真”、“情境逼真”、“游戏当真”。出国游学的情境听说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动手,通过服装、道具、教室布置,视频、音频等各种手段,模拟真实的机场场景,从导入开始,蔡老师就创设了一个华裔学生团前往台湾参观花博会的情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办理手续、登机、飞行、出关、抵达,蔡老师始终带着学生在这个情境中畅游,收到了很好的课堂的效果。

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期望的实践效应。但是,活动教学并不是要取代所有的常规教学,也不是像有些老师担忧的那样,把教室变成游乐场。因此,我给大家的建议是:

一、首先,活动的设计、内容、方式必须是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的、目标的,不是以游戏为目的,也不是以学生哈哈笑为终极目的的。许多老师在如何处理课堂游戏,到底给游戏多少教学时间,如何让游戏与正常课堂教学不重复等方面非常困扰。游戏的作用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游戏的目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们不做无意义的游戏,不把有目的的游戏做成无意义。“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要说“快乐是孩子最好的学习伴侣”,小三甲的郭倩老师,她上课带孩子们唱唱跳跳,把生词融入到歌曲里,孩子们在音乐里拍手、跺脚、扭腰,大声地唱歌、念生词,好快乐呀!在这快乐之中,他们都爱上了华语。再说蔡老师的课,简单的读课文是多么的无趣,可是拿着制作好的登机牌、护照,穿上老师借来的制服,在台子后面演一演,学生那个激动和兴奋劲儿,可真不一样!恐怕很多年以后,学生们都不会记得他们所学的课文,可是他们不会忘记蔡老师给他们上的这么一节有趣的课。恐怕有一天,他们在中国的机场过境时,还会想起他们可亲的蔡老师。

二、课堂常规流程游戏化。比如,当需要全班同学朗读生词时,老师们没有流于形式,让大家齐声读书,而是想出了许多方法,小一甲的蔡美美老师快速指黑板上生词表的方式让学生跳读,这样有效地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小一乙的王晓燕,她想出用从低声到高声5遍读法,特别吸引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有一些老师,用“减一”游戏来带孩子读词,在这些游戏里,孩子们快乐的把生词读了一遍又一遍。可见,构建活动课堂,是看老师如何把枯燥乏味的课程巧手变成学生喜爱的活动,而不是简单的“带学生玩”。而在这些常规的教学活动中,老师的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神态表情都已经成为游戏的一部分,老师们要有一个与孩子共同游戏,共同学习的心态,才能真正把课堂游戏具象化。

三、活动教学里的活动是指让学生“动”起来,这个动不能只理解为狭义的游戏,学生说话、讨论、写字、做练习、默写、造句、表演……都是活动,总之,让学生在你的课堂里,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动”就对了。 “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个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但是大多数华语课堂,还是老师的讲堂,不是学生的学堂。一个老师,能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固然很好,但是这样的老师上出来的课并不就意味着一定是一节优秀的课。我们强调的任务型教学也好,活动型教学也好,都是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只有他动,他才能学到东西,否则左耳进右耳出,老师讲再多,也是无益。小五乙陈美珠老师和郭倩老师的写字教学,全课贯穿了孩子的写与练,小六乙李月华老师的生词教学,从读生词到写生词到造句,全部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在词义的理解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图片,自主地理解,而不是一味的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再比如小四甲施玉堂老师的课文教学,她组织学生把拜年的活动生动地表演出来,全班有的扮爷爷,有的扮爸爸,有的扮朋友,大家在音乐声里喜气洋洋地相互拜年,在欢声笑语里,学会了许多有中国喜庆气氛的祝福语。

 

活动教学还特别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我们的华文课,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它是我们华人华侨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延续血脉的一种特殊方式,学生是通过华文,掌握一把开启世界、联系祖先、寻找心灵的钥匙。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在汉语汉字的课堂上,更在分分秒秒、时时刻刻的生活里。

在这方面,很多学校都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以联课活动、校园竞赛、友校联合等等许多方式在构建充满中华色彩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里日日熏陶,渐渐成长。下面介绍一下一些学校的经验:

1、开展多种联课活动,以各种丰富的活动促进孩子学华文的热情。比如国乐课、唱游课、中文歌曲课等等。在国乐课堂上,孩子们学习二胡、阮、琵琶、古筝等等许多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在悠扬的音乐声里,学生不仅陶冶的情操,感受了艺术的美,也被中华文化里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涵所折服,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学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对华文的兴趣,起的作用之大,非寥寥几言可以说清。再如唱游课,中学的音乐课。孩子们在课堂上唱自己喜爱的华文歌曲,唱得动人唱得动情,不知不觉中,又学会了多少生词,多少句子,多少语法和充满中国色彩的表达方式。有的学校,还开展了许多文化课堂,如茶道、佛学、武术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课程,更是居功甚伟。

2、开展各种华文活动。各位侨领赞助的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舞蹈比赛、作文比赛等等。许多华校又开展了校内的、以班级或个人为单位的朗诵比赛、中文歌曲比赛、写字比赛等等。3、开展跨校的学生联谊,以各种有趣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华文的兴趣。比如与中国的一些学校建立友校联系,学生们通过各类活动,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他们对中国更了解了,对中国文化更感兴趣了,对华文更亲切了,最关键的是,他们真正用华文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了,华文不再是一件摆设,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他们真正可以交流的有效工具。

 

林志顺老师的听说综合课:

从一开始,老师们在研讨新课型时,就对要增加教学中学生听与说的练习毫无疑义,但是究竟如何开展,大家都很困惑。在郭巧棉、林素玉、芦晓娜、陈丽静等等学校很多老师的共同研究、探索下,又与爱国中学的姜振宇、赵琳等老师共同探讨、尝试,特别是姜振宇老师,他尝试的新话题听力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开始在一成不变的讲堂里加入了更多的听力与说话的内容,林志顺老师的这节公开课尤其具有代表性。

本课从课文教学引入,充分利用课文的话题,结合学生参与过的学校华语周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说话的欲望,创设了情境,让孩子们自由的说,有话可说。这时,很多老师又疑问,我们的学生啊,课文读得挺好,字也全部认得,可是你一叫他说一段话,他马上摇头,我不会。学生不开口,老师急的直挠头,可是也无计可施呀。林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迪:孩子们生字词组已经会了,句型语法也会了,可是怎么还是不会说呢?恐怕是我们方法上的指导还不够。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提问,往往是:这是谁?猴子。猴子在哪里玩?井边。井里有什么?月亮。猴子想干什么?捞月亮。我们把问题嚼得太碎了,再吐给学生,学生除了词,其他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下一次,换张小猫钓鱼的图,他们又不会表述了。林老师在这节说话课里,不是简单地叫学生说,而是先给予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谁?——人物,什么时候?——时间,什么地方?——地点,什么事情?——事件,怎么想的——心理活动,从这个五方面来指导学生说一件事情,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这几点来清晰表述一件事。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思想、是方法。

我个人认为,林志顺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实”。

课堂教学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它是由一个个45分钟构成的,中学毕业时孩子能达到怎样的水平,取决于我们每天每节课让他们学到了多少。我们常说“有效教学”,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个概念,而是要切切实实贯彻到每一节课,每一次备课活动。

这次的公开课,最大的指导思想就是“一课一得”。每一节课,无论学生原先的水平如何,都应该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哪怕原先的基础不好,水平不高,但是每课都有新的斩获,聚沙成塔,也就有了质的飞跃,也许有的学生是由九到十的提高,有的学生是由一到二的提高,但只要一课有一得,都是有意义的课堂。

针对华语课,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现实,我还想提出一个观念“分层次教学”。林老师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用五个要素来表述事情,通过学生演示,个别学生作答,集体作答,方法指引,分组操练,巩固训练等一系列教学措施,全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这个属于全班范畴的教学目标。但是,明显有的程度好的学生,很快就能领会老师的意思,并掌握课堂的要点,甚至个别程度好的学生,有中文背景的学生,老师还没教,他早已会了,我们的课堂常常会出现好学生不屑听,程度差的学生听不懂的情况,林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在全班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以后,他又就事件的具体流程请部分同学讲述朗诵比赛的过程。我们大家都知道,仅仅靠人、时、事、物、地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教学生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还需要教学生描述一个场景,一种情绪,但是,这些内容要在以后的课中慢慢呈现,放在一节课里显然是过多了,不过,不妨先教授好学生一些描述事件过程的方法,也为下一节课铺垫。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课都有了一定的收获。

   

有效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问题:空泛而不具体。教学目标简单的写成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情等等,大而不切和实际。我们鼓励老师们写课时教案,即使不写分时教案,也应该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小六李月华老师的生词课为例:是要学生掌握哪几个生词,需要掌握到怎样的程度,哪些词需要认,哪些词需要写,哪些词需要用,在目标里应该清晰呈现。这样教学目标就变得清晰具体,指向明确。

(二)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游离。在课堂上安排几个教学环节,读几遍课文,写几遍生词,做几个游戏,这都应该在教学目标的统摄下进行安排。有的时候,明明是课文教学,可是前面的导入复习生词部分就占去了10分钟,这节课的1/4时间并没有有效的运用在教学上。还有时候,给学生玩一些游戏,比如拍苍蝇、开火车,都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教学内容贯彻在游戏里,可是游戏一玩起来,学生就忘记了目的,只是一味的跑上台来,一个游戏玩20分钟,整个课堂秩序混乱不堪。有效的课堂应该要充分注意每一个教学环节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有些东西即使再能彰显老师的水平,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但是与我们的教学目标无关,就不能放在课堂里。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强调有效教学,强调“一课一得”,强调抓好每节课的45分钟,但是,有效教学绝对不仅仅是45分钟的劳动,和45分钟的艺术,有效教学应该是贯彻到备课、教学、检测、教研等各个方面的。我认为,就是要落到一个“实”字上。

(一)高效备课

1、备学生:以学生的能力,决定教学的方向。以小三郭巧棉老师的课为例。她班的孩子创造力强,肯听肯想,所以老师从《小猫钓鱼》的课文想到要用这个故事来指导孩子们上课要专心,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自导自演了课堂小影片,把一些孩子们容易在课堂上犯的小错误都表演出来,再让孩子们根据课文来讨论,这些演员都是他们自己,孩子们在课上可高兴了,兴奋地议论起来。老师的这节听说课,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喜好,刺激了学生想演想说的欲望,因此顺利地完成了说话教学。

2、备教材:我们的课文,内容看起来简单,但是却蕴含了很多内容。有语言的,有文化的,有思想情感的……老师们在上课以前,应该好好研读课文,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来确立教学目标。比如小四甲施玉堂老师的课《过春节》。老师课前仔细研读了课文,抓住课文结构“办年货、过除夕、拜大年”,把课文按时间分成这三大部分讲解,清楚明晰,又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除夕来提问拓展,使得全课重点明确。

3、备教学:目标、重难点(范例选择)、内容、环节、方法、手段、教学艺术等。针对目前华文教育的现状,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教材教不完,学生的汉语程度比我们想象的低,这些问题。大多数学校有《菲律宾华语课本》、《汉语》、《生活华语》三类教材可以选择,但目前能按教学计划每学期完成的学校并不多。我们认为在问题面前,集体的力量要远胜于个人。定时定期的集体备课是重要而且必要的。有的学校还存在每年段只有一个班级的实际情况,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认为应该集体备课。计顺菲华的老师们,每学段都有专门的备课教研时间。全体老师根据年段分成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中学三组。老师们在一起集体研究讨论,确定重点篇章、每课的重点词汇、重点句型、教授方法,在集体备课中,已教过本年段的老师可以向未教过的老师传授经验,未教过某些班级的老师可以向已教过的老师请教学生的状况,新中青三代老师们一起,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认知、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里积累的经验相互交换,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二)高效上课

1、树立并落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有尽可能多的自我学习(独立与合作),保持高密度和高强度的思维状态。

    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可是有的学生不听不答也可以混一节课,这样的课堂算有效吗?我们鼓励老师们使用课后测评、巩固提高的方式来检测教学的有效与否。比如蔡让治老师的《出国旅行》,这是一节情境教学课,可是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学生演一下,热闹一场就完事,而是在课时末尾,安排了一些检测题请学生作答,从学生最后的答题情况来看,他们基本掌握了本课内容,这说明我们这节课是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所收获的,是高效的。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不要只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他们能回答问题,并不是老师教会了,而是学生本来就会,一些比较平庸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提问,更不要说表扬了。高效的课堂是指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完以后都能比他自己原先的水平有一定程度的进步,而不是看最好的学生能达到什么水平。测验成绩的绝对分值,往往是我们教学研究关注的对象,比如一次测试,你们班有几个100分,几个九十分,几个不及格,这是错误的。要制定大多数学生可以达成或实现的教学目标。蔡老师的情境教学,示范表演的同学固然是程度比较好的,水平比较高的,但是如果我们这一节课只让好学生表演,那么教学的意义何在?蔡老师设计的让全班分组练习,全班抽签练习,人人上,人人演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因此,我们非常希望教师们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因材施教,让课堂真正的高效起来。

2、学会选择以有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行为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程式比较固化,教师兢兢业业地教,但是思考得少、研究得少。讲授课文时,方法指导的少,内容讲述的多。学生学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会举一反三了。林志顺老师的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五点来表述事情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说话和写作的有效方法指导,郭巧棉老师用“关键词”来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方法就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指导,再比如余淑鑫老师在分享阅读课里,教孩子们如何翻书,如何读题目,如何看绘图,不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指引吗?不也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吗?

随着时代的告诉发展,多媒体课件已经在我们的教学里广泛运用,各个学校也积极筹备添加教学硬件。丰富的图片、动人的音乐、有趣的视频、好玩的动画都为我们创设情境、辅助教学增添了许多新的媒介。加上我们原先使用的字卡、图片、手工作品、报纸、辅助教材等等,我们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和媒介变得日益丰富。但是,我们要如何简便易行的使用这些教学辅助品呢?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不变的原则。一切都是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大前提的。我们在五种课型的基础之上又做了调整和改进,把听力和说话的分量加大。根据每课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课堂流程。

比如林素玉老师的《写字有什么秘诀》,这篇课文对6年级孩子来说,课文长,内容多,老师巧妙地借助多媒体影音设备,给孩子们看动画,听录音,帮他们快速把握故事情节,这些新型的媒介有声有色,孩子们特别喜欢,理解起故事来,也变得轻松容易多了。然后老师又借助传统的教具长牌短牌来把课文内容浓缩成若干个小问题,扎扎实实地提问,讨论,最后学生圆满地复述了课文,理解了课文里的道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热烈,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讲了王献之写字的故事。其实,这节课,即使老师摈弃了原先的写字、句型、语法教学,但是却让学生在复述、表达、讨论等方面有了更大的收获,“得”到了更多,也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3、高效教研

教研活动应该有明确的计划,有明确的问题,应该关注解决问题的效果,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我们的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应该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很多华校已经展开了各类教学研究活动,老师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新尝试,最令人感动的是,大家一起教研,提出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发表自己的看法,又群策群力商讨解决之道的热烈场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教学工作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我相信这也是全体老师们的工作状态,如果我们可以把教学研究做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常态,相信我们的课堂会更高效,更精彩。

 

 
登录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