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师资培训 教学心得 有所失,才会有所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讲转载

有所失,才会有所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讲转载

印度的加娜庙,红墙环绕,绿树成阴,庙门很是宽敞。但庙里的地方却不大,行人从宽大的庙门前走过时,庙里的景致也一览无余了。因此,真正走进庙里的游人也就十分稀少,加娜庙本是一座供游人参观的寺庙,由于人们很少迈进寺庙,寺庙也就只好关闭了。
  但自从加娜庙的大门关闭了以后,反而出现了另一种情况,游人反而会在庙门前停留,扒着门缝儿向里窥探。每天窥探的人比往日大敞大开着庙门时多了许多倍。
  其实人们从细细的门缝儿向里窥探,角度是很有限的,目光几乎全被庙里的建筑物所遮挡。确切地说,根本看不见什么。但人们却要努力去看,一个个扒着门缝儿要看好长的时间。甚至连工作人员也被感染了,也扒着门缝儿向里看,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什么也没有,一切如同往日。能看到的景象只是一角砖地,一块红墙,一棵老树,剩下的东西全被遮住了。游人看上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却还要看,是为看不到而看。
  连当地的和尚都闹不懂这个现象,只是数着每天扒着门缝儿向里窥探的人,这一数不要紧,大家都吓了一跳。窥探的人竟比往日开门时多了几倍。
  加娜庙终于又开放了。不过这次开放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尚们在大门的里面做了一道影壁,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人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购票踊跃。
  更绝的是,和尚们在庙里还有意锁了几间房,用来供人们窥探之用。房里同样放了屏障,窥探起来就很费劲,很不方便了。仔细看能看到一张床,一只老柜,一双旧鞋,再向里看,能看到一个小泥菩萨……总之真是费劲。但人们却要看,千方百计,努力去看。
  后来加娜庙里来了一个远方的和尚。这和尚见识一般,无啥特别,只有一样,说话从来都是说半句,从来没把什么事情说完整。这就像是加娜庙,不完整最好。前来讨教的人都说这和尚灵,深不可测,有一套。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加娜庙与这位和尚都保持着极大的兴趣,供为神灵。前来烧香磕头的人与日俱增。
  这则故事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生怕哪一点没讲到出了问题,习惯于面面俱到,把一篇课文嚼碎了来喂学生,”①不留给学生一点值得推敲和质疑的地方,使一篇课文就像敞开大门的加娜庙让人一览无余,丝毫引不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此怎能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呢?
  为何不多给学生窥探的机会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思考呢?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妨为学生多留一些“问题”、一些“遗憾”,让学生产生“窥探”的欲望。这就好比重新开放的加娜庙,庙里故意修一道影壁,有意锁几间房,专供人们窥探之用,窥探起来虽然很费劲,“但人们却要看,千方百计,努力去看”。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遗憾”越多,留给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越宽广,他们就会因为好奇而去“窥探”未弄明白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郁,求知的欲望就越强烈,他们会因此而积极地思考、探索。
  具体说来,一篇课文给予学生的营养是很多的。就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来说,所涉及的知识包括:⑴有关作者朱自清的常识;⑵写作背景;⑶景物的特征,写景的技巧;⑷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⑸特定语境中语句的含义;⑹写景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⑺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法;⑻文章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⑼正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等等。如果按照常规教学,将这些知识毫无保留地一一传授给学生,势必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不深刻。更重要的是,整篇文章被教师剖析得“一丝不挂”赤裸裸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失去了神秘的面纱,学生就会失去好奇心,也就不会主动去“窥探”,去思考。学生没有了思考的空间,就会养成思维的惰性,也就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如果把上述知识点中的⑹⑺⑻作为教学重点,进行深入透彻的讲解,对其余的知识稍作点拨,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的去探究,去思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防学学加娜庙里那位看似高深莫测的“远方和尚”,对某些知识点到为止,充分相信学生,多给他们“窥探”的机会,要坚信“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教师授课时间少一点,学生自读时间多一点;教师‘动’的少一点,学生‘动’的多一点;教师讲解少一点,学生思考多一点……倘若这样,语文教学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
  参考资料:
  ①《语文教学之友》2002•5
  ②《语文教学之友》2004•11

 
登录表单